天台第四十六代釋慧嶽法師

釋慧嶽老和尚略傳

近百年來,在臺灣佛教的眾多僧侶中,最早引進大陸傳統天臺宗教學並廣為人知的,是日治時期出身於鹿港施家的釋斌宗比丘(1911~1958)。但其弟子中的釋慧嶽比丘(1917-2016),則是在戰後前往日本立正大學,追隨著名天臺學者坂本幸男(1899-1973),攻讀現代性詮釋下的中國天臺學六年(1958-1964),返臺後,不久即成為臺灣第一代具有專業學術素養的天臺宗最有代表性的僧侶兼學者。並且,多年來迄今(2016),不論是在學術界或在佛教界,只要有人提及釋慧嶽比丘,就會將其和「臺灣天臺宗的主要弘傳者」這一頭銜,自動劃上等號,而不會有其他的聯想。


釋慧嶽比丘是今新北市人,1917年生,屬於日治大正時期(1912-1925),受過完整的日式基礎教育。但從1939年起,亦即正當釋斌宗比丘前往大陸参學多年(1934-1939)後,剛返臺的第一年,就因協助釋斌宗比丘辦理遭遇入境困難的相關手續之後,即為其高潔優穆的僧人外在形象所吸引,甘願終生隨侍左右,就近學習。


不過,當時有類似想法的,不是只有他人一人,1940年時,來自今臺南市鹽水區的釋覺心比丘(1923-1987),早年遊學日本,在日本與釋斌宗比丘偶然相遇,也同樣因欽仰而隨其回臺出家,並甘願終生追隨在釋斌宗比丘左右。
所以,釋斌宗比丘師徒在新竹市郊區透過北門鄭家協助,而開創的法源講寺(1943-),在釋斌宗比丘過世(1958)之後,真正的繼承者,就是釋覺心比丘,而非釋慧嶽比丘。


但,由於釋慧嶽比丘是戰後最先在日本修完博士課程的專業學術僧侶,返臺後,即深受教內人士的器重,還曾應聘於慈航中學擔任校長,又擔任《獅子吼》雜誌社社長等,相當活耀。但,專治天臺學,並多方弘揚,才是他迅即享有教界高度聲譽的主因。


1979年出版的《天臺教學史》(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是他大量吸收日本近代天臺學研究精華的第一本中文專書;而1995的《知禮》(臺北;東大),則是他對宋代天臺學思想探討的高峰作品,並被已故的傅偉勳教授(1933-1996)將其納入所主編的三民版【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
此外,他還請人(釋依觀尼)翻譯其師坂本幸男或日本天臺學大師佐藤哲英(1902-)等的相關重要學術著作出版,對於戰後臺灣天臺學研究的助益極大。
在佛教道場的經營方面,其師釋斌宗比丘曾於1956年,創建法濟寺於新店碧潭山上。後來因建地問題,將法濟寺再遷往今臺北市石碇區吊橋里山上。但,因交通不便,在由釋慧嶽比丘實際繼承後,並未作為開辦佛學院之用,而是在臺北市內,另外購樓二處上課。


目前的法濟寺主殿,是二層樓建築、另有獨棟「斌公紀念塔」,是釋慧嶽比丘前來上香和追思、禮拜其師之處。周遭景觀雅致,與簡樸之塔,可謂相得益彰。


再者,若根據釋果玄尼的描述資料,則吾人又可以知道:「除了在石碇山上的法濟寺,老法師(釋慧嶽比丘)在臺北市環河北路上設有『天臺學研究所』,專供講學培植僧才之用。又在西寧北路設有佈教所,名為『天臺止觀實踐堂』,早期專供對信眾講經說法,及渡眾共修之處,現在除流通中華文獻出版社的出版書籍外,每個月第二週日有『法華共修法會』,諷誦『法華四要品』,及一年一度的智者大師(538-597)誕辰紀念法會,連續三天禮誦《法華經》及大蒙山施食」。由此可以看得出來,釋慧嶽比丘數十年來,都是在培養臺灣新一代的天臺宗傳人,相當可敬。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1997二刷。
釋果玄,《臺灣佛教天臺宗傳播史》,臺北:南天,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