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師

智顗 (538~597),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俗姓陳,父親是梁朝的將軍。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

其母在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的香煙繚繞在懷,想要拂去時,卻聽到有人說:「這是宿世的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為甚麼要拂去呢?」當師出生的那一夜晚,滿室通明,直到第二天夜裡,光明才散去。
全家大喜,欲殺豬宰雞慶賀一番,不料火燒不起來,湯也燒不熱,慶祝的事很不順,又突然有二僧人敲門,說:「這小孩有厚德,日後必出家修行。」

說完之後即消失不見,令在場的眾人都十分訝異。大師的眼睛是重瞳,古來的聖賢豪傑如舜、項羽等,都是重瞳。父母擔心此異相招來禍害,便刻意掩藏,但終為外人知曉。

師從小睡覺必定合掌,坐必定向西方,稍長即不亂吃東西,見佛像便拜,遇出家人則十分恭敬。才七歲,就喜歡到寺院,出家人見師與一般小孩不同,便教其念誦《法華經》的〈普門品〉沒料到只教一遍,就會背誦了。父母愛子心切,怕其出家,不准他繼續念誦。

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兵亂,家人分散,感嘆榮華富貴不久長,遂發願出家修行,荷担如來家業。十八歲,禮湘州(湖南長沙)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授以十戒,並依慧曠律師學律。之後,隱居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普賢觀經》,約二十天,三部經已讀得精熟。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河南光山縣)大蘇山,就前往依止之。

慧思經常感嘆:「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即為其說四安樂行。師於此山修法華三昧,歷經三夜,當念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句時,便豁然解悟,於定中見慧思在靈鷲山七寶淨土上,聽佛說《法華經》。

慧思常派他代為說法,聽者皆十分佩服其睿智和辯才。除三三昧、三觀智不甚精通,需向慧思請教外,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

有一次,慧思坐在聽眾的席次聽其講解,就對眾徒說:「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師學成之後便向慧思辭別,慧思說: 「你與陳國有緣,前往弘法必能利益眾生。」

陳光大五年(567)師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到了金陵(南京)弘揚禪法。兩年後,受請住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師在瓦官寺約八年,除講《法華經》題之外,又說《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並寫《六妙法門》,當時的達官貴族,對師非常崇敬,經常往瓦官寺聽法,而江南地帶的名僧大德,也紛紛率徒眾前來問道參禪。

陳太建七年(575),師離開金陵,入天台山,在北面山峰,創立伽藍。又往寺北的華頂峰,修頭陀行,晝夜禪觀,忽然狂風,雷廷震吼,魑魅蜂湧而來,各各吐火怪叫,極是恐怖嚇人,師不為之所動,保持正念,這些現象即一一消失。

又突然之間,出現身心煩痛,如被火燒,並看見亡故的父母,把頭枕在自己的膝上,苦苦哀號,師知這些只是幻相,仍依法修持,不為所動,未久這些現象也消失了。又突然出現一西域僧人,曰:「能在各種情況下制敵勝怨,方才是勇。」

陳後主至德三年(585),受陳後主的七番懇請,師又回到金陵,住於靈曜寺,被迎至太極殿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由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師所說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督,非常崇仰師之修養,欲從師受戒,遂頻頻致書遣使禮請。
師三次婉辭,都推辭不掉,乃請王許其四願,則同意前往。四願為:

一、勿以禪法相期

二、勿以世俗應酬相求

三、隨時可以自由行動

四、應允隨時能回歸林野山澤中

楊廣一心求淨戒,便毫不猶豫答應。師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從此,師被稱為「智者大師」。開皇十三年,師回到故鄉荊州,在玉泉山創立玉泉寺。

玉泉山地形險惡,荒山草叢,毒蛇遍野,師在此建寺,百姓稱快,謂:「三毒之藪,踐者寒心;創寺其間,絕無憂慮。」但好景不常,那年春天乾旱,因此百姓又改口說是建立寺院,觸怒了山神,故遭此災。

師便率領弟子們到泉水的發源地,誦經祈雨,不久便感得風起雲湧,大雨如注,那些謠言便不攻自破。師在玉泉寺兩年,宣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春天,師接受楊廣之請,再到揚州弘法,並撰《淨名經疏》。

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並於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

開皇十七年(597)十月,楊廣又遣使入山迎請下山弘法。

師臨行前,將身邊物分贈他人,又預先設定新寺地,勾畫寺圖藍本,並囑咐弟子:「在此建佛寺,如同我畫的藍本,這莊嚴的佛寺,在我死後落成,我無法看到,但你們會看得見。」師標定寺基後,
即隨使者啟程,走到石城時,竟然生病了。師謂:
「晉王希望我下山弘法,我未辜負其期待,但我知會在石城圓寂,因此不必再向前趕路。把我的衣缽、道具分為兩分:一分供養彌勒菩薩,一分充作羯摩。」

然後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圓寂後,晉王依照師的遺願在天台山創見佛寺,於大業元年(605)即帝位時賜名為國清寺。師弘法三十餘年,著作非常豐富,少部分是親自撰寫,大部份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著作有《淨名經疏》、《覺意三昧》、《小止觀》、《法華三昧行法》等數十種。

師建立了天台宗的解行規範,其中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稱為天台三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稱為天台五小部。其特色在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